标准PLUS | ISO 56002《创新管理-创新管理体系-指南》讲什么

  2019年发布的ISO 56002《创新管理-创新管理体系-指南》国际标准,其内容涵盖了创新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设想的雏形,到最终成型的产品。为组织将创新管理与自身业务整合给出了指引,适用该标准,将会促进组织创新活动的有效管理,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有效支持。

图1:创新管理体系框架(括号内为章节号或条款号)

  (第四章)环境
  组织需要将创新管理体系与组织自身的经营战略、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相关联,有效地识别组织运行中的风险,并制定计划来规避这些风险。运用用“SWOT”(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模型”进行分析有助于组织识别自身创新管理中的风险,并将其转化为实现创新效果的机遇。此外,本章还指导组织建立支持创新的文化、开展内部和外部协作等,从而使组织从创新管理中获得真正益处。
  (第五章)领导作用
  如果创新对于组织是新生事物,则组织需要建立一个由变革推动者组成的核心团队来加以应对。因此,第5章要求组织的领导者有责任确定组织的创新愿景、创新战略、创新方针、组织角色及其职责和权限。
  (第六章)策划
  “策划”是构建创新和启动创新组合的出发点。根据“环境”章节所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策划”的输出结果是创新实施计划,包括:组织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创新目标及其实现、组织架构、创新组合。
  (第七章)支持
  创新过程的定义之一是将新的知识转化为新的产品或新的服务。因此,组织顺利进行创新所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包括资源(含人员、时间、知识、财务、基础设施等)、能力、意识、沟通、文件化信息、工具和方法、战略情报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其中,战略情报为组织建立知识库提供了信息,而基础设施(如信息系统)则有利于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另外,创新过程所产生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将拥有相关的知识产权,这些知识产权需要得到专门保护(第7.4.3条款)。
  (第八章)运行
  为把握创新机遇,组织要策划、实施和控制创新方案、创新过程以及所需的支持。其中,创新的实现过程是创新管理体系的核心。
  在综合考虑相关信息后,创新方案(第8.2条款)可以通过一个创新路径或多个创新路径的组合来实施。随后,第8.3条款为组织提供了创新过程模型,包含创建概念、识别机会、验证概念、开发解决方案以及交付解决方案等要素。此模型与PDCA模型相似,也是一个连续循环的动态过程。
  创新过程是从“识别机会”(第8.3.2条款)开始的。组织应充分收集数据和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创新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例如,组织应当与顾客进行沟通,以分析创新将会面临哪些困难、时间会分配在何处、哪些要求还不清楚或很难满足。另外,组织还应当进行与标杆的过程或产品进行对比,以便了解其他组织在该领域的相关工作进展。
  “创建概念”(第8.3.3条款)指导组织如何运用相关技术,来确定解决方案。爱因斯坦说过,“任何问题都不可能在产生这种问题的同样观念和意识水平上得到解决”。因此,组织要打破原有思维的束缚,运用创造性思维找出全新的解决方案,从而开发一个全新的产品或过程。
  “验证概念”(第8.3.4条款)用来发现首选解决方案中所存在的缺陷。在该阶段,组织要尽可能找到多的替代方案,对其时间、成本和风险进行分析,确定每个方案是否容易复制、是否具有高风险、是否具有高成本或实施是否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等,以降低创新的风险,提高创新的收益。组织还需要检查任何知识产权的侵权情况,以确定是否需要对组织自身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开发解决方案”(第8.3.5条款)主要是通过模型来对新服务和新产品进行确认。组织要巩固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并规避风险。如果已经为一个特定的顾客开发了新的产品,那么与顾客所进行的试验和测试将会发现问题,以便将这些问题消除掉。同时,组织可以选择对于自身所创造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交付解决方案”(第8.3.6条款)是组织将易于交付和易于使用的解决方案交到顾客手中。检验方案效果的关键指标包括采用率、用户满意度和供方绩效等。如果组织能够提前让市场营销和销售人员参与到开发阶段,将有利于其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和信息,从而更快地实现成功交付。
  (第九章)绩效评价
  一般而言,组织需要在创新过程的输入或创造性活动结束时,利用组织事先确定的绩效指标评价人员参与速度和程度,并对输出结果进行测量。因此,组织要确定可用的绩效指标,包括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第十章)改进
  组织要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确定改进机会,并对创新管理体系实施必要的措施或变更。在发现相关问题和差距时,组织应当迅速对其加以处理。这也是ISO管理体系系统思维的优势所在。